[博客翻译]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:让量子效应走向宏观世界
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nobelprize.org/prizes/physics/2025/popular-information/


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

获奖者

相关信息


量子效应走向宏观世界

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·克拉克米歇尔·德沃雷约翰·马丁尼斯,表彰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:量子世界的奇异特性可以在手掌大小的宏观系统中呈现。他们的超导电路系统能够像穿墙术般实现量子隧穿,并精确展示了能量吸收与释放的量子化特征。

下载科普背景资料(英文PDF)
瑞典语版本

突破性实验

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图示
© 约翰·雅内斯塔德/瑞典皇家科学院

量子力学通常描述微观粒子尺度的现象。但三位获奖者在1984-1985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计了一个精巧实验:他们将两个超导体(零电阻材料)用纳米级绝缘层隔开,构成"约瑟夫森结"。实验中,超导体中数十亿电子对竟然像单一粒子般协同运动,展现出宏观量子隧穿效应——电流突然突破绝缘屏障产生电压,就像足球穿过墙壁般不可思议。

图2
经典与量子对比
日常世界中,投向墙壁的球必定弹回(左);量子世界里,"球"可能隧穿过墙(右)。©瑞典皇家科学院

量子隧穿的奥秘

这项研究建立在前人百年探索基础上:

  • 1928年:乔治·伽莫夫发现α衰变就是量子隧穿现象
  • 1972年:巴丁-库珀-施里弗提出超导理论(获诺贝尔奖)
  • 1973年:约瑟夫森预测超导结量子效应(获诺贝尔奖)

图4
α衰变示意图
原子核碎片通过隧穿逃离束缚。©瑞典皇家科学院

实验精粹

研究团队打造了厘米级超导芯片(图6),通过精密测量发现:

  1. 宏观隧穿:系统从零电压态"跃迁"出时,数十亿电子对像单一粒子般集体行动
  2. 能量量子化:系统只吸收特定能量微波,证实宏观尺度也存在量子阶梯

实验装置
宏观量子系统示意图。©瑞典皇家科学院

科学意义与应用

这项研究架起了微观量子世界与宏观经典世界的桥梁:

  • 理论层面:实现了"薛定谔猫"思想实验的近似版本
  • 技术应用:为量子计算机奠定基础(马丁尼斯后来基于此研发出超导量子比特)
  • 新研究方向:创建可操控的"人工原子",用于模拟复杂量子系统

获奖者简介

约翰·克拉克
1942年生于英国剑桥,1968年获剑桥大学博士,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。

米歇尔·德沃雷
1953年生于法国巴黎,1982年获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,现任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。

约翰·马丁尼斯
1958年生,1987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,现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。

获奖理由
"发现电路中的宏观量子隧穿与能量量子化现象"